首页 > 教研课题 > 重点推介

中国好校长 | 秦培元:开创“洋思”办学新时代

时间:2022-10-27 来源:本站 作者:超级管理员

历史上曾经用“萧规曹随”来评价守成者,常人看来,跟在一个伟大的人背后,“什么都不说,什么都不做”就是“美德”,而秦培元就恰恰处在这样一个守成者的“尴尬”位置。


2006年 “超期服役”达4年之久的蔡林森正式退休,洋思中学正式跨入了“秦培元时代”。此时的洋思早已在蔡林森的改革下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更有甚者,早在2005年,它又以400万元的“债务之身”斥资1.3亿元,举校搬迁进城,实现了学校长远发展的“战略突围”。


面对搬迁进城的新情况,怎样保持洋思的红旗不倒?蔡林森退休了,在这所保有他浓重的“个人色彩”的学校里,如何保持以往高水平、高质量的素质教育?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,秦培元指挥若定,胸有成局,用自己一系列的变革和举措,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。



坚守,以不变应万变



在谈到成为洋思中学“新掌门”这一话题时,秦培元说,他当了10多年的副校长,也苦也“轻松”。之所以说“轻松”,就是因为过去有蔡校长这棵大树去思考、去开拓,大家只要跟在后面去做就行了。蔡校长退休了,继任者既要承继过去好的基础和好的经验,让洋思这面素质教育的旗帜高高飘扬,又要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问题,逐步偿还新校建设过程中的巨额债务,因此,当组织上把洋思中学校长这副担子搁到他肩头的时候,确实感到沉甸甸的。对于如何当好这个校长,秦培元说得最多的就是两个字:坚守!


坚守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,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”的办学理念不变。


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,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”,是洋思的立校之本,发达之本。新《义务教育法》强调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平发展,更加坚定了秦培元坚持自己这一办学理念的信心,尽管现在进城了,生源结构有了变化,但这丝毫不影响也不会改变洋思的办学理念。把人人合格放在第一位,坚持从最后一名抓起。因材施教,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,让中下的发展成好的,让尖子发展得更好。




教好每一个学生,让每一位家长满意,成为秦培元和老师心中的信仰和行为的基本法。2006年,家长反映一位语文老师体罚学生。学校查实后,责令这位老师检讨整改。但是,没过多久,这位老师旧病复发,学校领导讨论后,决定辞退。尽管这位老师找了许多人,甚至通过市教育局一位领导说情,依然没有动摇洋思领导班子的决心。短短两年多时间,像这位语文老师一样因为“让家长不满意”而丢了饭碗的教师就有3人。


秦培元说,信仰是神圣的,谁都不能亵渎,基本法是刚性的,谁都不能触摸。否则,就会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。


坚守 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的教学模式不变。



洋思能将别人教不好的学生教好,除了得力于先进的办学理念外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宝,这就是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的课堂教学模式。洋思人深知学生学得主动、教师教得有效对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意义。因此,他们将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称为“看家本领”,现在进城了,这个传家宝不仅不能丢,而且更加强调,要求全体教师“学而时习之”。


为此,秦培元采取了硬性规定,不会用洋思模式不算是洋思人;同时对新教师实行“导师制”,由“老洋思”向他们传授洋思模式;三是领导听课要求教师按洋思模式上;四是好课的评优标准就是洋思模式的标准;五是开展两课一评活动,新老教师按洋思模式同上一节课,然后进行评比。当然,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只是一个基本模式,进城之后,洋思鼓励教师结合学科和自身特点,形成基于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教学模式的变式,从而丰富、发展这一模式。


坚守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不变。



洋思的生源不是最好的,洋思的师资也不是最好的,但教育教学质量却在最好的之列,究其原因,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洋思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。


 坚持一“包”到底。将“包”字引进校园,这是洋思人的管理创新。进城之后,洋思的各项工作依然“包”字当头:各年级负责人包各年级的教学质量,师生管理;后勤负责人包全校的后勤工作,有效为教学服务,为师生服务;教导主任包全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常规管理;教科研负责人包全校的教研有特色,人人有教研课题,人人有教研成果等等;各备课组长包本备课组老师备、讲、改等教学工作按学校规定正常进行,包本学科的教学质量与兄弟学校相比居上游位置,包本备课组所有老师教学质量均衡发展,差距小;班主任包本班学生的思想工作、纪律工作、卫生工作等。学校每学期都与“承包人”签订项目合同,明确权利和义务,确认奖罚标准。切莫小看了这一个“包”字,它不仅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感,而且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。在洋思,人人有事干,事事有人干;立了功有人“领”,出了错有人“顶”。校园既秩序井然,又生动活泼。



创新,在变化中与时俱进



洋思经验是成功的,但又不是终止的。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,秦培元深知,无论多么成功的经验,如果停滞不前,都会失去生命力。秦培元说,洋思进城后,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结构都有了质的变化。老洋思的有些东西要坚守和坚持,有些东西则要改变和革新,正所谓“世易时移,变法宜矣”。为此,他带领全校师生轰轰烈烈地对此进行改革。


首先,更新观念,加强教育科研。



素质教育必须要有家长认可的文化成绩,素质教育就是为了人的教育,就是为了全体学生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。要教师转变观念,校长首先要转变转念。秦培元以身作则,做教师的学术引路人,他坚持在教学一线和老师们一起研讨教育教学。


为此,学校不惜代价,不断充实、更新教师阅览室的书报杂志。秦培元要求所有领导成员要排除琐事和不必要的应酬,不要浮躁,不要急功近利,静下心来,沉下身去,每天至少学习两小时,每周要写一篇学习心得,星期五例会时汇报;一般教师每天要学习一小时,每两周写一篇学习心得。这样,全校由校长带头,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氛围,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,为他们自觉接受学校的办学理念打下了理论基础。




同时,在秦培元的带领下,学校制定了《教科研工作计划》,将科研纳入教师教学工作常规:每周一下午第一节课的备课组长例会,探讨教学中问题的解决策略;每周三晚上的课题研究例会,分析、反馈、总结、布置相关工作;每周四晚上各学科的“两课一评”活动,研究课例,分析得失,提高认识;每周五必须上交的“每周教学心得”,有话则长,无话则短;每周一期的《他山之石》,搜集、整理先进的教科研文章,印发至每一位教师手中;每个月出版发行《洋思教研》,为教师在校内提供教学研究平台。学校每学期都要对所有教师进行考核,评选出科研型教师。


其次,优化教师队伍。



秦培元认为:学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,有了现代化的人,就有现代化的设备,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,所以说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是好教师。一所学校,只有教师发展了,学生才能发展,最后达到学校发展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校长的神圣使命。


而教师的全面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,因为师德是学校的形象,是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。秦培元根据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》,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师德百分考核37条,实行师德一票否决,师德得分低于90分的教师年度考核不得为“优”。可以说,在洋思没有教师体罚学生,没有教师搞有偿家教,更没有教师违法犯罪。




另外,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,把精力用到自己的专业发展上来。秦培元引导年轻教师人人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,同时出台了洋思中学名教师、学科带头人、教学能手、教坛新秀评比管理办法。在此基础上学校采取多种办法培训青年教师:


1、“两课一评”:每周星期四晚上安排同年级同学科的两位老师上同一课题,全校所有同学科的老师参加听课、评议;


2、“一课多评”:也就是指定一名教师在几个班上反复上同一课题,本学科组老师跟踪听课,进行评议,上课老师听了评议后,再上修改课,有时要上四五节课,这就是“磨课”;


3、“天天公开课”:每天安排不同老师对外开课,其它所有班级都对外开放;


4、“每天点课”:对有问题的老师由教导处安排专门班子每天跟踪听课、评课,检查教案,促进其成长;


5、“暑期培训”:利用暑期对教师进行说课、备课、基本功、新课改理念、洋思课堂教学模式、论文写作、课题研究、师德等方面的培训;


6:“新学期人人上一堂改革课”:每学期,从初一到初三,从中层干部、教学骨干到一般教师,从新授课到复习课,人人都无一例外地上一节汇报课,同学科的每一位老师都要参加听课、评议、打分;


7、“外出展示课”:十多年来学校分批安排青年教师赴全国600多处上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模式的示范课,他们不仅要上课,还要说课、交流,这就逼着老师不断努力;


8、“新教师备课”:每学年,学校都要组织进洋思未满三年的教师进行备课比赛,促进备课质量的提高。


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,有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,为学校的发展,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。


再次,坚持并发展“三清”。



如何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可能是很多学校的一个难题,也是一个国际性难题。现实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,加班加点、节假日补课又与法令法规相悖,那这一部分学生的问题如何解决呢?


洋思的生源不是特别好的。以前是“三流的生源”,现在到了城区,生源质量逐步提高了,但学生之间参差不齐客观存在,要大面积提高质量,对洋思来说尤为重要。洋思当初就是因为把“三流的生源”教出了较高的质量而产生影响的,东庐、后六、杜郎口也是如此。




秦培元除课堂坚持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以外,还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发展了堂堂清、天天清、周周清。“三清”是办学思想的体现,是均衡教育的体现,同时也是教师敬业精神的体现。只抓少数尖子生与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”和“落实科学发展观”是背道而驰的。“三清”是为课堂教学改革扫除障碍,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点,课堂上才有自学的能力,上课老师才能得心应手。“三清”不是人人参加卷面考试,“三清”的对象是少数基础知识没有过关的学生,“三清”的内容为课程标准要求的最低要求,主要是课本上的内容,“三清”的方式是甲班的好同学与乙班的验收对象面对面,“三清”的情况必须及时汇总给任科教师,由任课教师采取补救措施,这样,基础最差的同学掌握了课本上的内容,成绩合格了,教师教学就没有了“尾巴”,大家就能在比较整齐的基础上同时前进,好学生也就能水涨船高。


进城已过十年,放眼如今的洋思,我们不得不承认,洋思更强大了,而秦培元成功了。秦培元的成功体现在:纵然是眼不揉沙的蔡林森校长,也无法抹杀尽他的思想。蔡校长离开后,秦培元继承了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”的教育思想,并着力将这一思想完全嫁接给教学活动的主体——学生。走进今日的洋思,我们看到管理的痕迹淡了,生活的节奏缓了,校长的踪迹少了,但每一个学生都坚信自己是最棒的、是好样的,每一位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强化着这种信念。纵然是下课时间,学生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这种“最棒”和“好样”。他们静静的阅读,轻声的讨论。他们宛如被一层透明的玻璃罩住,外来的种种丝毫撼动和进入不了他们的生活。




《易经》上讲:“天行健,君子当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。秦培元身上投射出这样的儒者光辉。“蔡林森时代”,秦培元有着自己的思想,然而,他以厚德载物的儒者心态忠实的落实蔡校长的思想,可以说,蔡林森时代洋思的辉煌与秦培元校长的执行力不无关系。主持洋思工作之后,秦培元成功完成了角色转换,理所当然的展现出自强不息的一面,当仁不让的发展了洋思理念: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”,他将整个学校带进了一个新时代,引领到了一个新高度。